29
2023
-
06
热点解读|微信回了个“OK”,结果成了被告...
来源:
网络聊天时使用表情符号
逐渐成为大家网络社交聊天习惯
但表情使用不当
也有可能惹上官司
案情回顾
2022年12月22日,郭某某在微信上与刘某云商量其子刘某伟借款的还款事宜,郭某某发微信消息要求刘某云成为其子刘某伟借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对此消息刘某云于12月24日回了一个“OK”的微信表情手势。
后因借款人刘某伟并未偿还有关欠款,郭某某于2023年1月6日,将刘某伟(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其父亲刘某云以逾期未归还债务为由,一同告上了法院,要求其承担本金159118.4元和利息7907.88元的还款责任。
法院审理
审理过程中,刘某云对原告提出的其作为刘某伟债务担保人的事实提出异议,认为其回复“OK”微信表情手势是在两三天后,没有义务偿还其子刘某伟向原告郭某某借的欠款。
定南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刘某云对原告要求其作为被告刘某伟借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的微信消息回复“OK”微信表情手势,表明其同意作为此笔债务的担保人,其有义务在被告刘某伟逾期未偿还借款时承担借款偿还责任。
最终,双方同意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刘某云与被告刘某伟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并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原告郭某某相关借款。
律师提醒
进入互联网时代,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工具在生活、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让电子证据案件增长迅速,但表情符号也能作为证据,却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事实上,这样的案件正日益增多。经检索裁判文书网,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其中2018年8件、2019年23件、2020年66件、2021年61件,增幅明显。
在部分“黄赌毒”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表情符号替代敏感词表达隐喻含义以逃避侦查。如某组织卖淫罪案中,卖淫人员以“笑脸”表情符号代指嫖娼人员,向上线报送交易数量。此外,一些犯罪分子直接将表情符号作为犯罪工具实施犯罪,以增加识别、打击难度。
表情符号作为一种辅助性交际工具,也不能处于“法治盲区”,成了一些人用来变相侵犯他人权益的手段。所以,表情符号也能成为“呈堂证供”,实则是在扫除法治盲点,是在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因此,慎用表情包当成为现代交际中的必要注意事项,尤其是在处理合同等纠纷时,要避免使用表情符号进行“暧昧”表达,也要避免使用表情符号对他人进行威胁、恫吓,打性骚扰的“擦边球”等。在日常网络社交聊天中,涉及法律权利义务时应尽量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表达或者选择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表情符号,以明确自身真实意思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
2021-09-15
2021-09-15
2021-09-15
2021-09-15
2021-09-15
2021-09-15